《鄭文公碑》,全稱《魏故中書令秘書監(jiān)使持節(jié)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》,又名《鄭羲碑》。此碑刻于北魏宣武帝511年(永豐四年),系崖刻,共有內(nèi)容相同的上、下兩碑。上碑在山東平度縣天柱山,高3.3米,寬1.50米,碑文20行,每行40至50字不等,共計883字。下碑在掖縣云峰山,碑高1.95米,寬3.37米,碑文楷書51行,行29字,計1243字。比上碑書寫略晚,字亦較大,剝泐較少,因而比上碑更為著名。此碑為鄭道昭書寫,字體均為楷書,其結(jié)字寬博舒展,筆力雄強圓勁,有篆隸趣相附,為魏碑佳作之一。
READ MORE
北洛地下碑林拓片
《劉根等造像》整體風格以切筆為主,典雅大方,俊俏嚴整。最大的特點就是用筆剛健,勁健雄俊,切筆入紙,更如斷金切玉,干凈利落,沉著痛快。
隸書又名佐書、分書、八分,因盛行于漢代,所以又叫漢隸,它是由篆書圓轉(zhuǎn)婉通的筆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,字形由修長變?yōu)楸夥剑舷率站o,左右舒展,運筆由緩慢變?yōu)槎趟伲瑥亩@示出生動活潑、風格多樣的氣息,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。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,
READ MORE北魏造像題記拓片
清代中后期,書家推崇魏碑,從數(shù)以千計的龍門造像記中,精選出北魏時間有代表性的二十種,合編為《龍門二十品》,其中《始平公造像記》《孫秋生造像記》《魏靈藏造像記》《楊大眼造像記》等四種最為精妙,號稱“龍門四品”,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品。
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(公元420-588年)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,以北魏為最精,大體可分為碑刻、墓志、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。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、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,鐘致帥稱魏碑"上可窺漢秦舊范,下能察隋唐習風。"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(chǎn)生了巨大影響。歷代書家在創(chuàng)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。
READ MORE隸書,有秦隸、漢隸等,一般認為由篆書發(fā)展而來,字形多呈寬扁,橫畫長而豎畫短,講究"蠶頭燕尾"、"一波三折"。
根據(jù)出土簡牘,隸書始創(chuàng)于秦朝,傳說程邈作隸,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,上承篆書傳統(tǒng),下開魏晉、南北朝,書法界有"漢隸唐楷"之稱。
漢語獨特的美,在于它的平仄、對仗和韻律。我們通過吟誦、吟唱,把文學作品的情緒傳達出來。在抑揚頓挫朗誦的過程中,慢慢揣摩詩詞中的平仄、意義、情緒和表現(xiàn)的意境,再與音樂相結(jié)合,按照格律譜、工尺譜進行歌唱,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,這便是吟唱。
READ MORE小篆,是在秦始皇統(tǒng)一六國后(前222年),推行"書同文,車同軌",統(tǒng)一度量衡的政策,由丞相李斯負責,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(chǔ)上,進行簡化,創(chuàng)制了統(tǒng)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。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(約公元8年),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。但因為其字體優(yōu)美,頗有古風古韻,所以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。又因為其筆畫復雜,形式奇古,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,印章刻制上,一直采用篆書,直到封建王朝覆滅,近代新防偽技術(shù)出現(xiàn)。
READ MORE石鼓文-即刻有籀文(大篆)的鼓型石,故從唐代開始稱:石鼓文,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,由于是秦皇游獵之記錄詩斌,故歷代文人墨客稱此石刻為“獵碣”或者“碣石”。石鼓文與金文有較大差別,具有明顯的動感。宋代司馬池(司馬光之父)收集起來,宋代向傳師尋訪到第四鼓。
今世界范圍僅存明代安國藏的《先鋒》本、《中權(quán)》本、《后勁》本三本宋代拓本,今均收藏在日本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元未明初拓本,也非常珍貴。
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,早在5000年前,中國的城市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到漢代,城市已基本發(fā)展成熟。除人們熟知的長安、洛陽外,漢代還有九大繁華都會。由漢至今2000多年,這九大城市雖多有興衰,但延續(xù)至今,從未斷絕。跟隨陸勤毅老師一起走進漢代九大都會。